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济源被央视密集关注,砝码何在?
来源: 济源网-济源日报      时间:2023-07-27 17:02:34

央视《远方的家》摄制组在小浪底拍摄 本报记者 王鸿斐 摄

从央视新闻报道、专题报道,到纪录片拍摄,最近两个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频道栏目密集关注济源,涉及政务、民生、财经、人文等多个领域。

济源频频亮相央视,被全网高频转发赢得赞誉,强势“出圈”的砝码何在?


【资料图】

每逢汛前,黄河小浪底例行调水调沙,滔天巨浪从排水排沙洞奔涌而出,向全世界实景演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壮。

每逢此刻,黄河小浪底轻松战胜酷暑,开启济源文旅的高光时刻。

今年,黄河小浪底再次赢得央视青睐。央视新闻频道播发小浪底调水调沙盛况不久,央视重点人文纪实节目《远方的家》,派出摄制组来到济源。

《远方的家》是一档备受国内外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关注百姓民生、社会发展,旨在让国内观众赏析中华文化的惊艳,让海外观众关注中华文化的魅力,彰显既有传承又具时代感的国家旅游形象,被誉为“中国之旅公共大百科”。

冒着酷暑,摄制组用时10天,在黄河沿岸以“黄河两岸的人民说黄河”“黄河孕育的子孙看家乡”等新闻采访方式,挖掘济源人文风物,以及在民生改善、生态治理、产业升级等领域的成就,用镜头记录黄河儿女新时代如何加快高质量发展。

摄制组还来到五龙口、王屋山等景区,追逐猕猴踪迹,探寻王屋神韵,感受济源正以实际行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壮举。

摄制组认为,除了黄河小浪底,济源还有独特的优势——全域在黄河流域。近些年,济源高位认识,高位部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成效显著。这是央视选择济源的主要原因。

随着拍摄工作的深入,济源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牢牢守住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实践,犹如画卷,徐徐展开:

9条河流国(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考核断面多年稳定达到国家和省定考核目标要求,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持续保持稳定,中央和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济源人探索推广的“鱼鳞坑”造林新模式,被国内多地借鉴,纳入《河南省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济源人秉承愚公移山精神,把废弃矿山、荒山荒坡变成了绿水青山,创造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修复的济源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济源人怀着对生态的敬畏,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走出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给摄制组留下深刻印象。

眼下,电影《长安三万里》风头正劲。7月22日,电影“天下谁人不识君”主题活动首站走进济源。

济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术界认为,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济源在唐诗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千年前,李白、杜甫、高适在洛阳相聚不久,就到王屋山游历访道。得知好友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李白挥毫泼墨,笔走龙蛇,肆意纵情地写下了《上阳台帖》,成为诗仙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

作为国宝,《上阳台帖》也屡屡登上央视,在书法、诗词、文化类节目中大放异彩。随着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播出,《上阳台帖》走进更多人视野,一度登上热搜榜首位。

电影《长安三万里》共选用48首唐诗,一半左右的作者在济源生活或游历过,并留下诗作。

李商隐在唐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与杜牧的“小李杜”组合,和李白杜甫一样,都曾在有唐一代大放异彩,被后世追捧。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尤其是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人们耳熟能详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出自他的笔下。

李商隐长期在济源居住,他和宋华阳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历代国人。6月底,央视《跟着唐诗去旅行》摄制组走进济源,用镜头挖掘李商隐在此隐修时的奇缘佳话。

《跟着唐诗去旅行》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打造的系列纪录片,每一集以一位唐代诗人具有代表性的旅程为线索,邀请当代诗人、作家、学者等,重返唐诗发生的地方,体会诗人的人生。

摄制组在济源期间,感叹于济源文化底蕴的悠远厚重,还感叹于济源不但有名垂青史的唐代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高适、白居易、王维等在此游历,还是卢仝的家乡,李商隐、岑参在此居住,后世文学家元好问、黄庭坚、秦观等也在此留下佳作。

摄制组在对李商隐的深入挖掘中,毫不迟疑地将巍然屹立的太行、王屋,风光旖旎的黄河、济水、沁河,尽收镜头中。

摄制组认为,济源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表面上看,济源是资深的工业城市,没有想到竟然有如此厚重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济源处处彰显着自信,有澎湃的发展自信,有深沉的文化自信。

济源给央视摄制组、海内外客商及游客的惊艳远不止于此。

济源还是中国主要的白银生产聚集地。6月上旬,央视财经频道《正点财经》连续关注了济源白银产业。

从白银冶炼到白银深加工,从工业用银到银饰品市场,央视先后采访、播发了《白银企业发货忙 价格有望震荡上行》《白银价格上涨 下游需求依然强劲》两期电视新闻,对济源白银产业各道工序均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对白银市场良好前景进行了客观分析,畅想了济源白银产业的美好未来。

在济源,白银产业流水线每天都可能创造新的奇迹。

央视报道全方位展示了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被运送到白银生产企业,经过熔炼、电解等步骤,黑乎乎的矿粉变成了亮闪闪的白银成品;全方位展示了济源从打造中国白银城项目开始,就着力推动有色金属向下游延伸、向高端进军、向精深加工挺进。

2022年,全国矿产银总产量的43.63%、白银总产量的19.05%来自济源。济源白银产量超过5000吨,白银产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高达87%,已然成为河南省贸易出口的新亮点。济源白银,拥有全国首张、也是唯一的食品接触用银安全认证证书。

此前,央视还相继报道了两届中国济源·国际白银文化博览会的成功举办。

如今,济源“愚公故里·中国银都”品牌已全面叫响。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济源以白银主题设立展厅,依靠银饰品、银器皿、银餐具等白银产品收获了大量订单。

因为白银,济源又打开一扇与世界对话的窗口,赢得全球瞩目。

5月27日,以传承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为主题打造的国内首部大型原创说唱音乐剧《愚公移山》在京首演,随即得到包括央视在内的国内媒体广泛持续关注。

这部由济源联合北京大学共同创制的说唱音乐剧,是近年济源着力打造的文艺精品力作,也是河南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其在北京和济源的5场公演,在国内外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

该剧强大的创作阵容,高远的立意、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编排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经演出便登上音乐剧艺术的高峰。

目前为止,《人民日报》已经三次关注音乐剧《愚公移山》,以新闻消息、图片、文艺评价等多种方式,深入分析其艺术价值、时代价值,认为该剧“完成了一次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厚重书写”。

《光明日报》也发表文章《古老寓言中的当代精神——音乐剧<愚公移山>的创新表达》,盛赞该剧依托愚公移山精神这一精神内核,探讨愚公移山精神的当代表达,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济源高度重视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一直以来把愚公移山精神作为城市精神,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并运用歌曲、舞蹈、戏曲、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手段,不断赋予和展示其新的时代内涵。

看似书写济源的人与事,实则讴歌奋进新时代。

在媒体的持续关注中,6月4日,央视音乐频道《音乐周刊》,再次以专题的形式向国内外观众推介了这部音乐剧。

在专题报道中,央视高度赞扬了音乐剧《愚公移山》,认为该剧是经过古老与当代、神话与现实、精神与载体的相互穿越和激情碰撞,激励人们打造新生活,开拓新境界,阔步新时代,充分展示了已经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愚公移山精神和中华儿女图强复兴的壮志雄心。

紧随音乐剧《愚公移山》,济源又及时组织了“茅奖”“鲁奖”名家座谈会,深入分析研究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本报记者 赵群 郑海波)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